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院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成功举办暑期夏令营、第二届“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暑期学校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27日 17:13    作者:    点击:[]

712-25日,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暑期夏令营、第二届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暑期学校圆满结课,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100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学习。

本次活动共组织专题课程10次,学术研讨会2次,博物馆、实验室云参观1次,参与授课交流的教师包括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山东大学博物馆的教师,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汕头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哥本哈根大学、日本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的教师。

专题课程

暑期夏令营及暑期学校的专题课程涵盖了科技考古、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等多个方向。方辉老师以对山东半岛商周考古若干问题的思考为题,结合多年来考古发现的主要遗址、典型器物,讲述了山东半岛区域商周王朝东进和山东半岛土著文化逐渐商化、周化的过程,对于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靳桂云老师以混合生计与史前农业——北辛文化的生物考古证据为题,从史前农业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强调了农业的发生使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产生了变化,并达到全新的过程与模式,介绍了史前农业”“混合生计等概念,进而引入生物考古。董豫老师作了题为稳定同位素考古的理论、实践与案例的报告,介绍了考古中常用的同位素,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讲述了稳定同位素在农业起源、家畜驯化、社会复杂化、人群迁徙和婚后居住方式等考古学中的应用。王华老师以理念与技术:动物考古研究的新趋势为题,介绍了动物考古学的发展历史,动物考古学的相关基础内容和理论。并以山东小高遗址的动物遗存研究为例,来探讨其对北方地区农业起源研究的启示。

王全玉老师以科技考古-揭示神秘,探索未知为题,对比传统考古,通对科技考古技术、应用方法和实例的介绍,使同学们感受到科技考古揭示神秘,探索未知的魅力。马清林老师以古代陶瓷器的腐蚀分析为题,介绍了陶瓷器出现的背景、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玻璃与瓷器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对陶瓷腐蚀、钧釉瓷腐蚀等瓷器的腐蚀形貌、腐蚀机理进行了分析。他表示,瓷器在埋藏环境中缓慢腐蚀过程和特征研究,可为现代陶瓷腐蚀研究和防腐提供参考。

唐仲明老师以田野考古数字化操作指南为题,介绍了国内目前田野考古中运用数字化设备的一些基本情况,并通过测量与测绘、多图像三维重建、无人机航拍室内处理与成图等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田野考古操作技术,让大家了解现代数字化技术是如何在田野考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山东大学博物馆副馆长肖贵田以大汉轶事——听武梁说为题,介绍了博物馆的定义以及山东大学博物馆的基本情况,讲述了武梁祠和武氏家族、武梁祠画像石的空间分布和画像解读,进一步介绍了汉代祠堂画像功能和石头的象征意义。

姜波老师作了题为沉船考古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讲座,对什么是海上丝绸之路、为什么进行水下考古进行了介绍。他强调,水下考古出土文物大多很精美,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海洋贸易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水下考古出水沉船是我国古代航海技术的结晶,对研究我国古船史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并以南海一号、碗礁一号等案例,结合自己水下考古发掘经历,讲述了我国沉船水下考古发掘的情况。李清泉老师以美术考古第一课为题,介绍了美术考古的基本知识,以及美术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通过对敦煌石窟雕像、鉴真像的解读,提出了真身不坏”“法身观念的偶像化等概念,详细地说明了真容偶像这一现象的演变过程。 

学术研讨会

活动期间,学生通过线上方式参与了两场学术研讨会,分别为华南地区现代人起源与演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动物考古学研讨会。

华南地区现代人起源与演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联合举办,主要针对东亚早期现代人出现和演化过程、扩散和交流的复杂性、遗传多样性、石器文化独特性、哺乳动物绝灭事件、环境对演化的驱动、精细年代框架的建立等相关问题,从地层年代学、古人类学及旧石器考古学、分子遗传学三个方向展开,共有14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6位在读研究生做了相关学术报告。

第十一届全国动物考古学研讨会设有5个专题,共发表32场学术报告。时代上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以及汉代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从主题上看,涵盖了动物狩猎、动物驯化、复杂社会的动物资源利用以及制骨手工业、动物的象征意义等多个领域。从方法上看,既有基础的形态学研究,又有同位素、古DNA等科技分析手段。学者们的报告和讨论充分体现了中国动物考古学发展的新趋势。


博物馆、实验室云参观

活动的最后,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赵永生带领暑期夏令营及暑期学校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博物馆、实验室云参观活动。在青岛校区的国家一级博物馆——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赵老师带领学生感受历年来山大考古的发掘成果。参观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期间,赵老师就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研究进展做了细致的介绍和讲解,让学员们对山东大学考古学科的学习和科研环境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和了解。活动最后,赵老师对对暑期学校活动进行了总结,对参加暑期学校学员的优秀表现给予肯定,并鼓励全国高校的学生能够加入山大考古的大家庭,在美丽的青岛鳌山湾畔继续追逐自己的学术理想,至此暑期夏令营、暑期学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材料整理/孙士美 审核/赵永生)



 


 

上一条:光明网 | 姜波:人类的记忆、共享的遗产 下一条:山东大学历史和考古学科建设规划专家咨询会议在青岛校区召开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