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马清林教授团队揭示山东长清灵岩寺石灰岩质文物表面红色污染病害的形成机理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2日 13:21    作者:    点击:[]

在石灰岩类文物的各类病害中, 红色污染是一种常见的风化现象。若不及时科学清洗或洁除,红色污染物和石质文物本体间的热膨胀差异将导致风化面应力集中,从而引起机械性破坏,如粉化、开裂、剥落等。本研究工作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灵岩寺石质文物保护项目为依托,以千佛殿东侧经幢等文物的此类风化为研究对象(图一),定性分析和拟合计算确定了红色污染物为氧化铁,并伴随有酸性物质侵蚀所引起的晶面常数变化(图二)。


图一 山东长清灵岩寺示意图

图二 Raman定性分析(左)和XRD拟合计算(右)

SEM-EDS分析发现,Fe元素富集在风化面,Mn元素分布在石质文物内部,此特征与铁锰云石风化有关。此外,未观察到SN元素的存在(图三)。



图三 风化面的元素分布

考虑到石质文物的风化因素及灵岩寺所处的环境背景,推断经幢等石质文物中的铁锰云石在水汽作用下风化沉积形成氧化铁是导致红色污染病害的原因(图四)。



图四 风化机理

基于以上研究,选用5%wtEDTA溶液对石质文物红色污染物进行了有效清洗(图五)。


图五 清洗效果

该项工作以“Weathering mechanism of red discolorations on Limestone object: a case study from Lingyan Temple, Jina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发表于Heritage Science(《遗产科学》)。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马清林教授为通讯作者之一。(文/查剑锐)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86/s40494-020-00394-z




上一条:王全玉丨重新审视“金银平脱”工艺的描述 下一条:关于山东曲阜发现的两例战国至汉代(475 BCE–220 CE)疑似乳突炎病理的研究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