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研究进展丨鲁东南沿海地区调查揭示区域社会的人口动态和帝国扩张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4日 17:45    作者:    点击:[]

8月28日,国际学术期刊《亚洲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发表了方辉教授团队的研究文章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imperial expansion in eastern Shandong (China)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BCE”(山东东部公元前一千纪的人口动态和帝国扩张)。论文第一作者为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博士生王政良,共同作者为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加里·费曼(GaryM. Feinman)教授、琳达·尼古拉斯(Linda M. Nicholas)教授,和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方辉教授。

山东大学中美联合鲁东南区域系统调查自1995年开展至今已近30年,调查范围从最初的日照沿海地区逐年向北扩展至青岛市黄岛区、胶州市以及潍坊市高密市、诸城市境内,截至2023年底,覆盖范围达到3800平方公里,是亚洲乃至全球范围内历时最长、覆盖范围最大的区域系统调查项目之一,累计发现从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聚落超过6000处,为还原鲁东南沿海地区自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秦汉时期数千年的区域人口和政治演化提供了宏观图景。

本项研究结合近年来项目团队在潍河上游地区、胶东半岛南部等鲁东南邻近或周边区域所进行的扩展调查的新发现,对调查区域内社会发展的路径和模式提出了新见解。文章认为,从长时段视角看,邻近地区的人口和社会演化模式与沿海地区并不同步,当沿海地区龙山时期人口和社会复杂程度达到高峰时,周边地区(包括潍河上游地区、胶河流域、胶东半岛南部等)并没有出现如两城镇、尧王城遗址所代表的规模庞大且层级分明的社会组织,这表明沿海地区的社会网络体系主要沿海岸线大致呈南北走向延伸,与胶河、潍河流域的联系因受到五莲山脉的地理阻隔而明显减弱。两周时期,来自山东西部内地的政治扩张改变了沿海地区乃至整个山东东部的发展轨迹,靠近内陆的胶河、潍河流域东西向交流畅通无阻,因而更容易受到来自西部内地的政治影响,导致了人口和社会组织的变迁,如胶河流域故献遗址群的兴起,改变甚至破坏了龙山时期的南北方向的沿海网络,转而发展为东西方向的社会互动网络。秦汉时期,山东东部纳入秦汉帝国版图,通过向沿海地区的大量政治性移民(如秦始皇迁民三万户至琅琊台)创造了急剧的人口增长,很大程度上消除了长期以来各区域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差别,并通过道路系统整合了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互动网络。

山东东南沿海系统调查区域图(文中插图一)

沿海地区各小区的人口变迁(文中插图四)

本项研究在总结区域发展宏观过程的同时,从区域性视角回应近年来学界对于前现代(公元15世纪之前)社会中国家治理模式和发展路径的讨论。近年来,以布兰顿、费曼、卡巴罗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政府对公共工程的投入是反映政治管理集体性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以投入基础设施、发展市场和城市经济、保障民生福祉等良好的政府管理模式并非西方现代社会的专利,而在前现代国家中早已出现。本文指出,对公共利益的关注是汉代人口集聚增长背后的一个因素。山东东部地区先后并入齐国、秦汉帝国的模式,并不符合关于前现代帝国扩张和征服的刻板印象。对于山东沿海的人们来说,融入帝国体系并不预示着严重的剥削、贫困和人口的下降。相反,帝国政府通过道路、水利设施、市场等公共投入,改善了本地人口的生存条件,为区域性人口和社会繁荣提供了保障。

本项研究作为鲁东南区域系统调查的阶段性成果,再一次展现了区域系统调查作为考古学复原区域社会长时段人口和政治组织演化过程的重要方法,同时,文献记载是解读区域社会发展历程的重要手段,更是在国内进行宏观聚落形态研究的优势所在。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ra.2024.100544


【作者:王政良 审核:方辉  编辑:孙士美】

上一条:研究进展​丨白店遗址和辛村遗址的炉渣分析揭示东周时期青铜生产技术的多样性 下一条:研究进展丨将村落列入名录:中国乡村保护项目的实践和影响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