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研究进展丨人类演化团队报道广西富川新发现的石器遗址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18日 14:57    作者:    点击:[]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亚洲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 Research in Asia,AHCI一区)发表了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伟教授团队的研究文章 “New evidence for a 30–10 ka lithic assemblage at Jianshan Cave, Guangxi, South China”。论文第一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田淳,通讯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伟教授、廖卫副研究员和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Christopher J. Bae教授。

尖山遗址是一处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县东南的洞穴遗址(图一),该遗址由广西自治区文物队最早发现于1963年。2014年和2018年,由广西自然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和富川县文管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行试掘,共出土了137件石制品。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该遗址石制品的年代结果,并通过技术分析和打制实验(图二)等手段明确了石制品的技术信息。

图一 尖山遗址

图二 砾石劈裂实验

基于对发掘过程中采集的碳屑样品的C14测年,尖山遗址石制品的年代被限定在距今2.6至1万年左右。石制品的技术特征总体上较为简单、权宜(图三),原料为就近取材的火成岩和砂岩;石核技术以简单的徒手剥片和砾石劈裂技术为主,简单且随意性大;工具修理较为粗糙缺乏精制品,以简单修理的刮削器和砍砸器为主。这些特征符合早期观点对华南地区“砾石工业”的传统认识,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尖山遗址所处的年代阶段是华南地区石器技术复杂化、多样化的关键阶段,“猫猫洞文化”、“塘子沟文化”、“小石片工业”、和平文化、早期磨制技术等多种技术或文化因素开始在华南地区出现。而相比于其他同期遗址,尖山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由于缺乏典型类型的石制品或相关操作链,从而很难被归为某一具体的文化类型,目前暂时可以被归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

图三 尖山遗址石制品

本项研究进一步揭示更新世后期华南地区的石器文化面貌的复杂性,同时也暗示华南传统“砾石工业”的定义可能需要重新思考。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ra.2024.100563

【作者:田淳 审核:王伟 编辑:孙士美】

上一条:研究进展丨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图像数据计量与统计分析 下一条:研究进展|人类演化研究团队报道中国南方剑齿象-大熊猫动物群内多样性的新证据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