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研究进展 | 西汉时期中日铜镜的流通——对临淄出土铜镜的科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5日 14:54    作者:    点击:[]

近日,山东大学冶金考古团队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Reports上发表题为“Circulation of bronze mirror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during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 scientific analysis on bronze mirrors excavated in Linzi city”的文章。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高军,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全玉教授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董文斌为共同通讯作者,共同作者还包括故宫博物院博士后王翔,以及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硕士生李金旋,博士生李程浩和张新天。

近年来,青铜镜不仅在中国境内,在中北亚、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南半岛等地区的普遍发现,成为早期欧亚大陆存在影响深远的贸易和交换网络的有力证据。青铜镜的跨区域流通见证了战国-西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技术知识传播和人群互动的复杂过程,吸引了海内外诸多学者的关注和讨论。

临淄齐国故城是西汉时期北方最重要的青铜镜生产中心之一,其生产的“临淄风格”的铜镜,不仅在以山东为中心的周边地区以至长安流通,影响力更波及东北亚的日韩地区,成为汉文化传播的载体。本研究聚焦于临淄相家南墓地出土的青铜镜,通过金相分析、化学成分分析和铅同位素分析等科技分析手段,揭示了临淄青铜镜的技术特点和分期特征,探讨了临淄青铜镜的流通问题。

研究表明,战国-西汉时期,临淄出土青铜镜的铅同位素比值存在一定的历时性变化。其中,西汉早期的素面铜镜相较于同时期的纹饰镜,具有较低的kappa值(3.4156 < κ < 4.1941),与临淄出土的战国青铜镜的特征相似,暗示着更早的铸造年代。至西汉中晚期,临淄青铜镜的铅同位素比值分布较为集中(图一)。

图一临淄青铜镜铅同位素比值的历时性变化

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了临淄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高放射性成因铅青铜镜。通过与山东地区出土的高放射性成因铅铜器、炼渣和矿石的对比研究,认为此类铅料可能是来自于山东地区的鲁西成矿带。此外,对比研究表明,日韩地区发现的高放射性成因铅铜器与韩国和山东地区高放射性成因铅矿山的数据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具体来源仍需进一步讨论(图二)。

图二中日韩高放射性成因铅铜器的比较

前人研究指出,中日同时期青铜镜间的铅同位素比值存在差异。本研究选择性地比较了中日间相同镜类青铜镜的铅同位素比值,并认为造成此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中国出口或日本进口特定镜类的青铜镜。通过将中国各个地方出土的青铜镜与日本青铜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临淄青铜镜的铅同位素比值分布范围大于目前中国其他地区分析的青铜镜,暗示着临淄青铜镜可能在中国境内广泛流通。此外,研究还发现日本青铜镜铅同位素比值的历时性变化符合临淄青铜镜的特征,而与中国其他地方发现的青铜镜存在一定的差异(图三)。因此,就目前而言,日本发现的同时期的青铜镜可能主要来自临淄齐国故城。需要提及的是,由于目前各地发表的西汉青铜镜的数据较少,相关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讨论。

图三 中日青铜镜铅同位素比值数据的比较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asrep.2025.105393

【作者:高军 审核:王全玉】

下一条:研究进展丨古代瓷器脱釉腐蚀机制:以四川邛窑唐代铅黄釉器物为例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