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丨胡耀武:稳定同位素分析在动物考古研究中的现状及思考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14日 15:35    作者:    点击:[]

20211127日上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41期)学术讲座稳定同位素分析在动物考古研究中的现状及思考顺利举行。本次讲座由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胡耀武老师主讲,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董豫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胡老师对动物考古以及稳定同位素的相关概念和相互间的碰撞进行简单介绍。稳定同位素为动物考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式,利用同位素动物考古(Isotope Zooarchaeology),可以探讨人或动物的饮食、溯源、健康甚至包括古生态等相关问题,进一步了解人和动物的相互关系。

讲座的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同位素动物考古国内外发展史的梳理、胡老师以往工作的介绍以及对同位素动物考古领域的反思。

第一部分,同位素动物考古国内外发展史的梳理。

1978年,BurleighBrothwell等人利用碳同位素对动物饮食进行研究,这是国际上最早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动物遗存的研究。Web of Science网站的关键词检索表明2015年之后,此领域文章发表数量大大增加。2019年,Jennifer等指出:通过同位素动物考古,我们可以增强重建过去整个生态系统的能力,了解古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以及人类面对变化时的经济策略。此外,动物个体生活史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方法上,如何更好地将稳定同位素和动物考古结合在一起,也是当前国际学界的研究热点。

国内同位素动物考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84年。中国知网的关键词检索表明2011年之后,此领域的文章发表量逐年增长,中国的同位素动物考古得到迅速发展。2021年,袁靖和吕鹏发表的文章,皆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同位素分析在动物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性。最后,胡老师根据自己的研究经验,归纳出中国同位素动物考古的五大主题,即:动物的驯化和家养动物的起源、家养动物的饲喂策略、祭祀现象、迁徙活动以及生业经济转变与社会变迁。

第二部分,胡耀武老师以往相关工作的介绍。

在此部分,胡老师重点谈到了自己在此研究领域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家猪与野猪的科学鉴别、家养动物的饲养方式及差异、动物的驯化机制以及历史时期家养动物的使用方式等。胡老师早期主要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动物食物来源,研究家猪起源的相关问题。后来,胡老师将此研究思路延伸到了对猫和黄牛驯化过程的研究中。近年来胡老师对历史时期的动物考古也展开了相关研究。

第三部分,对同位素动物考古领域的反思。

国内的同位素动物考古工作已开展了近40年,和国际相比有哪些不同,哪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包括如何突破现有的模式以及如何寻找新的研究生长点?就此,胡老师分别从研究视角和数据阐释上提出自己对同位素动物考古的新思考,并以相关研究为例说明了同位素在动物考古上可能拓展的新领域。研究视角上,胡老师主要提出两点思考:胡老师认为野生家养属于生物学上的称谓,种种考古学材料表明,存在一个野生家养之间的过渡阶段,因此研究者不应再执着于鉴别野生与家养动物,而更应该着重探讨人和动物相互间的协同演化,了解动物在人类生境下的地位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并改变以人为驯化中心的传统认知,研究者可从驯化环境出发,寻找研究新视角;其次,通过与国际学界的比较,胡老师提出目前中国对动物驯化的机制和动因的研究尚处于空白,对中国学者来说,研究是否存在中国特色的动物驯化机制包括中国特定时空框架下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也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视角。数据阐释上,胡老师就数据的选择与解释提出两点新思考:首先提出研究者需进一步反思动物遗存的统计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以及动物同位素数据与人同位素数据之间的耦合关系究竟如何;其次提出在全面占有考古资料的背景下,应在生物性与文化性的框架下讨论同位素数据的具体含义,这样才能揭示数据最深刻的含义,了解其真正的价值与意义。最后,胡老师以同位素在动物阉割技术和中国农牧关系上的相关研究为例,具体说明同位素动物考古可以拓展的新领域和一些新认知。

讲座最后,胡耀武老师对参会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董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并代表参会师生向胡老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文/王媛媛)



上一条:我校联合举办首届“全国文物藏品保护与修复论坛” 下一条:讲座回顾丨崔剑锋:铅同位素考古与商周资源管理模式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