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姜惠梅:历史类展览讲解词的撰写艺术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4日 10:58    作者:    点击:[]

4月11日,山东大学长风论坛鳌山系列讲座第117期在青岛校区博物馆628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到山东博物馆宣教部主任姜惠梅研究馆员,为师生带来题为《历史类展览讲解词的撰写艺术与实践》的讲座。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山东大学博物馆、《东方考古》编辑部协办;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陈淑卿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姜老师开宗明义地指出,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践中,讲解词作为展览叙事体系的核心要素,承载着学术阐释与公共传播的双重使命,其文本质量直接影响着展览的知识传播效能、文化阐释深度与社会教育价值,在博物馆从“物本主义”向“人本叙事”转型的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随后,姜老师从讲解词撰写定位、讲解词撰写原则、讲解词撰写技巧、撰写实践策略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讲解词撰写定位需找准叙事逻辑,传输文化价值。她从展览叙事逻辑和内容范围不同、展品选择和展示方式不同、教育目的导向和观众感受不同三个方面探讨了历史类、革命类、专题类展览的差异。如历史类展览的叙事始终围绕“文明演进”展开,革命类展览往往采用“精神谱系”叙事,而专题类展览则弱化时间维度,其讲解词更接近跨学科研究报告,精准服务于特定研究群体。

其次,姜老师指出历史类展览讲解词撰写原则。一是尊重历史事实、准确体现文物价值、引文准确无误、避免误导性信息、注重专业术语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等来保证讲解词的准确性;二是语言通俗易懂、内容重点突出来增强讲解词的可读性;三是引发观众思考、提供多元视角、运用历史案例来促进讲解词具有启发性;四是讲解词需注重培养观众的情感共鸣,引导观众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价值观,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培养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五是讲解词需具有科学性,充分尊重历史和科学的资料,确保展览的专业性和观众信任度。

而后,姜老师介绍了历史类展览讲解词的撰写技巧。一是通过解受众特点、明确讲解目的、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来精准定位观众;二是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与对偶等修辞手法;三是合理布局,讲解词应具有清晰的逻辑结构,包括前言、主体、结语等部分,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或展品的内在联系进行组织;四是基于认知心理学中的注意力分配理论,建议采用层级化信息架构等对观众认知进行引导设计。

整个过程,姜老师就山东博物馆诸多展览、文物进行案例剖析,并在最后指出历史类展览讲解词撰写的实践策略,即深入研究历史背景、编写与修订、实际测试与反馈、持续优化和创新、融合多媒体元素。姜老师重申了策展思路和讲解词的重要性,强调了在展览过程中,要关注展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以及如何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同时,姜老师也分享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思考,包括如何处理工作中的现实问题,如何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进步。最后,姜老师提到了跨界的创新和突破,认为这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讲座讨论环节,部分师生向姜老师就相关问题进行请教,如讲解工作跨部门协作、讲解人才全方位培养、博物馆分众服务等问题。主持人陈淑卿老师作讲座总结,认为姜老师的讲座对于我们博物馆学人非常有启发:博物馆人要有情怀,对历史负责,对观众负责,终身学习,与时俱进,全面提升专业素养,成为适应时代需求的博物馆复合型人才。



【作者:文/王洛宸 图/金宇菲   审核:陈淑卿

上一条:讲座回顾|尹夏清:瓷器类文物鉴定实践与思考 下一条:讲座回顾丨Luc Doyon:骨器研究新进展及其对我们理解更新世文化演化动力学的意义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