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28日,第十一届国际冶金史大会(BUMAⅪ)在泉州召开。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安溪县人民政府联合承办。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冶金考古团队6人参加了此次国际会议,与来自国内外的18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交流了冶金史和冶金考古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

会议期间,王全玉教授主持分论坛一“学术史、理论方法和文物保护”,并与本场次参与报告的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
路国权教授和博士研究生王为鑫在分论坛四“冶金遗存研究”作题为“Discussion onDetachableCrucibles inAncient China andRelatedIssues”的报告。该研究提出中国古代存在一类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拆卸的坩埚,可称之为“可拆卸式坩埚”,同时梳理了可拆卸式坩埚的考古发现,随后就可拆卸式坩埚的形制特征和演变、功能和使用方式、出现和流行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复现了使用可拆卸式坩埚进行熔铜的过程,得出可拆卸式坩埚具有资源利用率高、操作和维护便利等优势,这可能是其大规模流行的原因之一。
高军助理研究员在分论坛二“铜器科学分析”作题为“Scientific Analysis of Bronze Vessels from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c. 8th-3rd Century BCE) Unearthed in the State of Lu”的报告,他以山东曲阜鲁故城遗址三处墓地出土的青铜器为研究对象,致力于突破传统铅同位素方法用于矿料来源探索的研究范式。通过对曲阜鲁故城出土的青铜器进行金相、成分和铅同位素分析,探索了铅同位素方法在复原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追溯周代实际封国和名义封国之间物料流通网络的变迁,以及阐释鲁国内部的权力结构和人群来源方面的潜力。
博士研究生梁一凡在分论坛一“学术史、理论方法和文物保护”作题为“ScientificAnalysis of Copper Alloys and MineralsUnearthed from Qixingdun Site in HuarongCounty, HunanProvince”的报告。该研究通过对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肖家屋脊文化地层出土的铜合金残块和矿石样品进行检测分析,探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冶铜技术的发展情况。显微观察、SEM-EDS及拉曼光谱分析表明:铜合金为人工冶炼的含铁等杂质的Cu-Zn-Sn三元合金,可能通过液态熔融制成;矿石均为孔雀石,可能用作冶铜原料或饰品材料。结合区域地质调查结果,推测制作三元合金的原料可能来自临近遗址的烈火山铜铅锌多金属矿。结合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各遗址的考古发现和分析结果,认为该地区冶铜活动可追溯至肖家屋脊文化时期。本研究首次揭示了湖南地区在肖家屋脊文化时期已存在冶铜活动,为研究该地区冶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博士研究生张新天进行了海报展示(MaterialCharacterization ofForgedBronzes fromAncient China (c.11th-2ndCentury BCE)RevealsDevelopment of theNon-mainstreamMetalworkingTechnique in ChineseBronzeProduction)。该研究对来自中国不同地区和时期的48件锻造青铜器进行了金相分析、合金成分分析和硬度测试。结果显示研究样品大多为铜-锡二元合金,锻造青铜器中微量的铅可能不是工匠有意添加的合金元素,工匠会通过控制锻打程度、回火后加工等工艺得到合适的壁厚以及硬度。文章还讨论了中国古代锻造技术的发展,揭示了古代锻造青铜器的材料特征,为理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生产技术、文化互动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博士研究生孙淑畅进行了海报展示(Technology and Supply Networks in the Pre-Dian to Early Dian Cultural Phase: Evidence from Alloys and Lead Isotopes at Xiwangmiao Site, Kunming, Yunnan)。研究通过对西王庙遗址出土的先滇文化(西周早中期)与早期滇文化(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铜器的金相、合金成分及铅同位素分析发现,该遗址铜器以锻造为主要工艺,且其技术与原料来源随时代发生变化:先滇时期器物均为锡青铜,铜料来源分散;至滇文化早期,红铜比例大幅上升,铜料来源则趋于稳定,这可能与金属资源供应波动及功能需求转变相关。通过对比云南、四川、东南亚等地数据,研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时期滇、巴蜀和东山等文化圈的金属资源流通网络与技术互动模式。
国际冶金史大会由北京科技大学柯俊院士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麦丁教授(R.Maddin)共同发起,1981年首次在北京召开,是冶金史学界的顶尖国际会议,在业内享誉盛名。本次会议展现了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师生在冶金考古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最新成果,促进了我院冶金考古学科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和沟通,提升了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为考古学科在全球视野下的建设贡献了力量。
【作者:王为鑫 审核:王全玉 路国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