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桂云,女,1964年出生于辽宁绥中。1986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任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环境考古研究室主任、考古系教授。
一.主要工作简历:
1989年12月 – 1996年8月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1989年被聘为文博助理馆员,1992年被聘为文博馆员。曾参加临淄淄河店东周时期齐国贵族墓葬、章丘城子崖遗址、阳谷景阳岗等遗址的发掘;参加阳谷、茌平等、齐河、禹城等县市考古遗址的调查。1992年 – 1994年,参加“海岱考古”第二辑的编辑工作及“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和“济青高速公路考古发掘报告集”的编辑和出版工作。
1996年9月 – 1999年8月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与德国考古研究院欧亚考古研究所的Mayke Wagner 博士一起,考察中国北方考古学文化。参观了辽宁、吉林、河北、陕西、青海等省的博物馆和考古研究所。为完成博士论文,还在河北进行了泥炭采样和调查工作。
1999年9月- 2002年6月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环境考古和植物考古研究。2000年被聘为文博副研究馆员,2001年获得文博研究馆员任职资格。2001年4月-2003年11月,技术室副主任。
2002年6月-2003年10月 德国洪堡基金会高级访问学者。
2003年11月-现在 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环境考古研究室主任,负责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石器分析实验室的建设和植物考古实验室全面工作。
2009年12月-现在 山东大学国家级考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
二.科研成果:(未注明者均独立完成)
(一)专著内章节:
1、胶东半岛贝丘遗址环境考古(参加第四章执笔),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2月。
2、中国临淄文物考古遥感影像图集(参加各种图的制作和数据库的建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山东省地图出版社,2000年,合作第5位。
3、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应用,载:栾丰实 方辉 靳桂云,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文物出版社,2002年,北京:213~315。
4、山东古陶,载:王永波 陈昆麟 戚俊杰 孙成甫主编,齐鲁名物博览,人民出版社,1994年7月。
5、中国史前环境考古学研究,载:严文明主编,中国考古学研究的世纪回顾·新石器时代卷,科学出版社2008年,北京:35~40。
6、龙山文化,载: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山东20世纪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北京:208~179。
7、山东先秦考古遗址植硅体分析与研究(1997-2003),载:栾丰实、宫本一夫主编,海岱地区早期农业和人类学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20~40。
8、植物大遗存与中国史前农业研究(合作,排名第一),载:刘长江,靳桂云,孔昭宸编著,植物考古:种子和果实研究,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162~200。
9、植硅体分析(合作,排名第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登封王城岗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北京:547~554。
10、Jin Guiyun, Mid-Holocene climate change in North China and its effect on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CASS Archaeology Publications (ed.) Chinese Archaeology, vol. 5: 236~238. China Social Sciences Press, 2005. Beijing.
11、Modern climate and environments(Pavel Tarasov, JIN Guiyun, Mayke Wagner), In: Mayke Wagner, LUAN Fengshi, Pavel Tarasov eds.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Palaeoenvironemnt Ⅰ- Prehistory at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Haidai Region, Verlag Philip von Zabern·Mainz, 2009:105~108.
12、Climate and Environment during the Neolithic Age in the Haidai Region, In: Mayke Wagner, LUAN Fengshi, Pavel Tarasov eds.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Palaeoenvironemnt Ⅰ- Prehistory at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Haidai Region, Verlag Philip von Zabern·Mainz, 2009:109~116.
13、Animal and Plant remains in the Archaeological Records from the Haidai Region during the Neolithic Age, In: Mayke Wagner, LUAN Fengshi, Pavel Tarasov eds. Chinese Archaeology and Palaeoenvironemnt Ⅰ- Prehistory at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Haidai Region, Verlag Philip von Zabern·Mainz, 2009:117~128.
(二)期刊:
1、梁思永先生与龙山文化研究,管子学刊 1992年1期。
2、近年来齐墓的新发现及相关问题,中国文物报 1993年4月25日。
3、中国新石器时代祭祀遗迹,东南文化 1993年2期。
4、齐国“因其俗,简其礼”政策的考古学观察,管子学刊 1993年4期。
5、我国原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东岳论丛 1994年3期。
6、东周齐国贵族埋葬制度研究,管子学刊 1994年3期。
7、龙山文化城子崖类型分期,北方文物 1994年4期。
8、齐国乐舞文化的考古发现,管子学刊 1995年2期。
9、中国史前居民的食物结构,中原文物 1995年4期。
10、科尔沁草原史前时代的聚落与沙漠化过程的环境考古学研究(译文),辽海文物学刊 1996年1期。
11、环境考古学的一些方法(译文),文物季刊1998年1期。
12、龙山时代的古城与墓葬,华夏考古1998年1期。
13、考古学中的土壤微形态分析,中国文物报1998年7月15日3 版。
14、地质学方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文物季刊1998年4期。
15、人类生存与环境演变,刘嘉麒,吕厚远,袁宝印,靳桂云,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16、史前考古遗址中一种重要的古气候信息载体:软体动物贝壳,东南文化1999年1期。
17、山东临淄田旺龙山文化遗址植物硅酸体分析(靳桂云、吕厚远、魏成敏)考古1999年2期。
18、土壤微形态分析及其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4期。
19、海岱地区史前稻作农业初步研究,农业考古2001年3期91-96。
20、华北北部中全新世降温气候事件与古文化变迁(靳桂云、刘东生)科学通报2001年第46卷20期。
21、中国北方史前遗址稻作遗存的植物硅酸体判别标准,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年1期。
22、Mid-Holocene climate change in North China, and the effect on cultural development(Jin Guiyun and Liu Tungsh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2. 47(5): 408~413.
23、中国考古遗址植物遗存与原始农业(孔昭宸、刘长江、张居中、靳桂云),中原文物,2003,(2):4~9。
24、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土壤样品植硅体研究(靳桂云、栾丰实、蔡凤书等),考古2004年第9期。
25、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中全新世气候环境的演化及影响,考古学报2004年第4期。
26、Mid-Holocene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dynamics in northeastern China reconstructed from pollen and archaeological data(Tarasov, P., Jin, Gui-Yun, Wagner, M.),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06,241: 284-300.
27、2006. 青海互助丰台卡约文化遗址孢粉分析与人类活动研究-化石和现代表土花粉分析结果(靳桂云、王巍、M. Wagner(王睦)、 P. E. Tarassov(佟派)),华夏考古 3期:24~32。
28、2006,山东地区植物考古的新发现和新进展(靳桂云、王春燕),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5):55~61。
29、山东日照两城镇龙山文化(4600-4000cal yr BP)遗址出土木材的古气候意义(靳桂云、于海广、栾丰实等),第四纪研究2006, 26卷4期:571~579。
30、海岱地区龙山时代稻作农业研究的进展与问题(靳桂云、栾丰实),农业考古,2006,1期:46~55。
31、Paläobotanische Archive: Jungquartäre und holozäne Klimaentwickung in chinesischen Trockengebieten(Pavel Tarasov, Mayke Wagner, Guiyun Jin), Geographische Rundschau 4, 2007, 12~20.
32、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土壤样品的植硅体分析(合作,排名第一),中原文物,2007,(2):93~100。
33、胶州赵家庄遗址水田的植硅体证据(合作,排名第一),科学通报,2007,52(18):2161~2168
34、中国早期小麦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农业考古,2007,(4):11~20
35、山东栖霞杨家圈遗址稻作遗存的调查和初步研究(合作,排名第二),考古2007(12):78~84
36、Neolithic rice paddy from the Zhaojiazhuang site, Shandong, China(JIN GuiYun,YAN ShengDong, Tetsuro UDATSU,LAN YuFu, WANG ChunYan, TONG PeiHu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7, 52(24): 3376~3384
37、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气候与环境(合作,排名第一),古地理学报2010,12(3):355~363。
(三)论文集:
1、龙山文化城子崖类型与周围同时期遗存的比较,山东大学历史系编:纪念山东大学创建20周年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
2、关于龙山文化城子崖类型的几个问题,张学海主编:纪念城子崖遗址发掘六十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齐鲁书社 1993年。
3、墨子思想产生的物质文化基础- 墨子故里先秦考古学文化概述,张知寒主编:墨子研究论丛(二),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3年。
4、红山文化原始宗教研究,赤峰市北方文化国际研究中心编: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5年。
5、 Surface building forms in Northeast China around 2 000 B. C. Walls: Communities make themselves visible, Jin Gui-yun, Mayke Wagner, Berliner Geogr. Abh., Heft 63: 67~82. 1998.
6、植物硅酸体分析在考古学中应用的回顾与展望,山东大学历史系编:纪念刘敦愿先生考古学术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8年。
7、东周齐国彩陶初探,王振民主编:晏子研究文集,齐鲁书社,1998年3月。
8、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谢治秀主编:齐鲁文博,齐鲁书社,2002年8月。
9、孢粉分析在考古学中应用的回顾与展望 靳桂云 孔昭宸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2月。
10、孢粉分析在考古学中应用的回顾与展望(合作,排名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北京:588~602。
11、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谢志秀主编,齐鲁文博,齐鲁书社,2002年,济南:515~528。
12、Mid-Holocene climate change in North China and the effect on cultural development( Jin Guiyun and Liu Tungsheng), In: Giovanni Boschian (ed.),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s and Archaeology, Pisa, 12th~15th May, 2003, Extended Abstracts:152.
13、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业与环境关系研究,莫多闻等主编,环境考古研究(4),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北京:117~129.
14、山东丹土和两城镇龙山文化遗址水稻植硅体定量研究(合作,排名第一),东方考古,科学出版社,2005,北京:280~291。
15、山东地区先秦考古遗址植硅体分析及相关问题,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3集,2006年,科学出版社,北京:259~280。
16、木材鉴定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合作,排名第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海岱考古 第2辑,科学出版社,2007年,北京:484~493
17、大辛庄遗址植硅体研究(合作,排名第一),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4)。
18、山东新石器时代稻遗存考古的新成果,载: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第5集,科学出版社,北京,2008:226~243
19、山东地区考古遗址出土木炭种属研究(合作,排名第一),载: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6),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289~305
20、辽东半岛南部农业考古调查报告-植硅体证据(合作,排名第一),载: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6),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305~316
21、烟台庙后遗址植物考古报告(合作,排名第一),载: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6),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321~330
22、烟台照格庄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研究报告(合作,排名第一),载: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6),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331~343
23、山东莒县、胶州植物考古调查(合作,排名第一),载: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6),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344~349
24、山东茌平龙山文化遗址植物考古调查(合作,排名第一),载: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6),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317~320
25、诸城薛家庄遗址炭化植物遗存分析结果(合作,排名第一),载: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编,东方考古(6),科学出版社,北京,2009:350~353
(四)科普:
1、 龙的起源别解—与何新同志商榷,中国文化报1987年7月22日3版。
三、科研项目
历 年 承 担 、参与 科 研 项 目 情 况 |
时 间 |
项目名称及编号 |
批准部门 |
等级 |
经费数额 |
位次 |
2004-2007 |
海岱地区稻作农业 |
山东大学 |
|
3万 |
第一 |
2005-2007 |
科研启动基金 |
山东大学 |
|
5万 |
第一 |
2005.3-2007.12 |
鲁北地区中全新世生态环境变迁与人类文化关系研究 |
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 |
重点 |
8万 |
第一 |
2005.8-2008.7 |
小清河流域地貌变迁与人类活动关系研究 |
国家留学基金委 |
|
2.5万 |
第一 |
2006.1-2008.12 |
鲁东南中全新世气候演化及对龙山文化农业的影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
36万 |
第一 |
2006.1-2008.12 |
3500BC-1500BC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环境研究 |
科技部中国文明探源工程子课题(山东古代农业与环境) |
|
12万 |
第一 |
2010.1-2012.12 |
北阡遗址综合研究 |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自然科学类专项 |
|
40万 |
第一 |
2011.1-2013.12 |
中国东部海岱地区后李文化(8.5-7.0kaBP)植物利用与农业起源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面上 |
52万 |
第一 |
四、获奖与转载
1999年8-11月,《临淄齐墓航空考古》获山东省优秀图书奖,颁奖单位:山东省出版局;获20世纪文博考古最佳图书奖,颁奖单位:中国文物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