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人类演化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Quaternary International发表题为“华南布兵盆地中更新世晚期中山洞动物群(The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Zhongshan cave fauna from the Bubing Basin, southern China)“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华南地区新发现的中更新世晚期中山洞遗址出土的大型哺乳动物群的综合研究成果。论文第一作者为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范窅彬,共同通讯作者为王伟教授和廖卫副研究员。参与本项研究的单位包括巴黎西岱大学、莱顿大学、夏威夷大学和田东县博物馆。
图1 中山洞遗址地理位置
人类演化研究团体通过对广西布兵盆地中山洞遗址(图1)的精确测年、动物群的准确分类鉴定和组成成分分析,补充了中国南方中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群序列记录,揭示了距今18万年左右,MIS 6冰期阶段大型哺乳动物群的演化情况,为探讨动物群演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也为探索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现代人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学背景。
图2 布兵盆地早更新世与中更新世晚期动物群组成成分对比
研究团队对中山洞遗址出土的2978颗牙齿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分类鉴定,共确认了33种大型哺乳动物分类群(共6目),包括华南地区更新世典型的戴氏猩猩、剑齿象、最后鬣狗、巴氏大熊猫和硕豪猪等化石种或亚种,以及大量的现生物种。动物群中种类丰富、数量庞大的偶蹄类和奇蹄类反映了从密闭森林到开放式混合类型的栖息地,代表了动物群对冰期阶段季风增强等气候变化的响应。以中山洞动物群为代表的中更新世晚期动物群,反映了该阶段在整体演化序列中的变化情况(图2)。早到中更新世的动物群变革明显较大,而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的过渡相对平缓。而在与邻近的崇左地区的动物群对比中,不同的演化模式代表了区域间的差异,可能与区域间不同的生态环境情况有关(图3)。
图3 布兵盆地和崇左地区动物群演化情况对比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为国际第四纪研究领域的专业期刊,该刊以发表第四纪地球科学综合研究领域的高质量科学论文为目标,收录于SCIE。
【作者:范窅彬 审核:王伟 编辑:孙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