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丨于世永:与水为邻——来自定陶十里铺北遗址新石器-青铜时代黄河大洪水的证据
发布时间:2020年08月11日 15:36    作者:    点击:[]

2020726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15期)之“与水为邻——来自定陶十里铺北遗址新石器青铜时代黄河大洪水的证据”讲座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江苏师范大学于世永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陈雪香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于世永教授对全新世气候的变化性进行了简要说明。他认为,全新世气候并不像之前所认为的具有温暖、稳定的特征,而是有很多千年尺度上的冷暖波动。例如,在距今4200年左右发生的全球性气候事件,造成了干旱、降温、冰川扩张,同时对人类社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主要表现为黄河流域的干旱与南方地区降温事件的发生。

有学者发表文章称在距今4000年左右黄河上游曾出现过大洪水,是一万年以来最大的洪水。此次洪水是由地震形成的黄河堰塞湖溃决形成的,奔涌而下的洪水对黄河下游文明造成了巨大影响。于世永教授对此提出质疑,他通过对1982年大洪水洪峰传播路线分析认为距今4000年黄河上游大洪水并不足以传播到黄河下游。同时还引用地质学证据证明堰塞湖的形成和崩溃时间均早于距今4000年,并由此引出本次讲座的两个重要问题:距今4000年左右黄河下游是否存在洪水?如果存在,洪水的性质究竟是堰塞湖崩溃造成的地质洪水还是气象洪水?

图1

1 研究区域位置(A)和地形特征(B

讲座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黄河下游洪水存在的真实性。通过查阅文献、数据分析等方法,于世永教授认为距今4000年前左右,在黄河下游的洪水是存在的,并多次出现。于世永教授通过对黄河中下游发生洪水地点统计,发现由于地势原因黄河很容易在濮阳决口,之后黄河洪水会沿东南流动。菏泽正好位于洪水走廊带上,十里铺遗址是菏泽地区一个典型的堌堆遗址,为了揭示河流沉积和文化层的关系,从遗址西北侧三个不同高度的的剖面进行采样,获取了分别用于粒度和粘土矿物分析、放射性碳测年、光释光测年的样品。十里铺北遗址三个文化层剖面中剖面代表遗址最低部分,含有龙山文化层,剖面稍高,覆盖了岳石和商文化层,剖面代表遗址最高部分,代表了周文化层。这三个剖面的洪水层每个都具有水平状、浅黄色粉砂/红棕色粘土二元结构特征,表明洪水的连续搬运和差异分选的过程,粉砂-粘土二元结构的厚度不同显示出不同时期突发性洪水的不同深度。根据文化地层背景,这三个剖面中的粉砂-粘土二元结构可以相互关联,其中剖面中的洪水层是在龙山到岳石时期过渡时期沉积的,代表了最早的两次洪水事件。剖面中洪水层的光释光测年结果为3.78±0.36ka,与龙山文化层的放射性碳年代一致;剖面中洪水层的光释光测年结果也与放射性碳测年所证实的岳石时期相对应。由此说明,十里铺北遗址龙山至岳石文化时期至少发生过两次洪水,洪水的不定期泛滥迫使这里的居民不断向高处移动。根据粒度分析和粘土矿物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沉积物的粒径分布以双峰为特征,具有流水搬运的特征;粘土矿物组合也接近于现代黄河泛滥平原沉积物,与文化层中的矿物质不同,说明它们来源于黄河洪水,而不是当地小范围洪水。

图5

2 十里铺北遗址河流沉积物的地层和年代

第二部分于世永教授讲述了洪水与厄尔尼诺的关系。于世永教授通过对现代降水和厄尔尼诺现象的相关分析,指出厄尔尼诺与黄河洪水呈反向相关,即厄尔尼诺年时黄河流域降水减少,以干旱为主;拉尼娜年相反。于世永教授还根据对热带海洋钻孔记录的古代厄尔尼诺活动现象比较,指出距今4000年左右黄河下游洪水正是发生于厄尔尼诺较弱(拉尼娜强盛)时期。

图7

3 黄河大洪水与其他记录的比较

第三部分是洪水引起的地表景观改变。于世永教授谈到由于黄河洪水泛滥地表泥沙堆积,黄河下游地区一些低的堌堆可能被淹没,人类只能向更高的堌堆迁移并不断加高堌堆,洪水造成了人类居住地的减少,表现为龙山时期至岳石时期遗址数量的减少。通过对一些遗址的浮选发现龙山时期黄河下游农作物组合是以水稻为主,粟和大豆次之,而到岳石时期则变为以粟为主,水稻很少出现,这种农作物种类的改变可能跟洪水引起的地形改变与气候变化有关。

第四部分于世永教授对讲座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猜想: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洪水所造成黄河下游地区堌堆淹没,居住地的减少,促使人们向高地迁移,大量人口可能向西迁移至伊洛河盆地,引起了人口的重新分布。二里头时期部分大型聚落遗址的兴起可能与黄河下游地区人群的迁移有关,引起政治版图的重组,并最终出现了夏王朝。于世永教授也表示这些猜想需要未来更多的考古学证据来证实。他还谈到了气候变化与社会的联系,于教授指出黄河下游对于研究人地关系是一个很好的地区,展示了人类在与洪水搏斗过程中出现的文明兴衰。

讲座最后,于世永教授对参会师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耐心解答。陈雪香教授对讲座进行简要总结,并代表参会师生向于世永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本次讲座采用腾讯会议在线形式,吸引了众多来自山东大学考古文博专业的师生以及全国各地考古文博单位的同仁。

本次讲座相关研究成果在地貌学期刊Geomorphology以“特邀论文”的形式在线发表“Extreme flooding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near the Northgrippian-Meghalayan boundary: Evidence from the Shilipu archaeological site in south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China”,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69555X19303691. (文/王冰言)

上一条:讲座回顾丨杜金鹏:科技与精神——二里头遗址的铸铜和祭祀遗存 下一条:讲座回顾丨张良仁:汉代崖墓开凿技术的来源:一种假说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