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丨蔡彦:生产分工在帕劳早期酋邦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4日 15:16    作者:    点击:[]

12月8日,山东大学环境与社会考古系列讲座邀请帕劳国家博物馆蔡彦博士,为山东大学考古文博师生带来题为“生产分工在帕劳早期酋邦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作用”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马欢欢副研究员主持。

蔡彦博士毕业于匹兹堡大学,师从周南教授(Robert D. Drennan)。主要研究方向为太平洋地区社会复杂化的比较研究、酋邦社会及考古定量分析。在本次讲座中,蔡老师从生产分工的角度,介绍了帕劳早期酋邦的社会复杂化进程。讲座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一、太平洋岛屿与帕劳群岛的考古学背景

蔡老师指出,太平洋岛屿社会被称为“研究社会的实验室”,因为这里保存了丰富的民族志和口述史材料,且空间上相对孤立,在研究人地关系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岛屿社会文化多样性较高,但文化往往有共同的来源,都是距今约3500年前从东南亚扩展到密克罗尼西亚(Micronesia),距今3400年时拓展到美拉尼西亚(Melanesia)和波利尼西亚(Polynesia)西部的岛屿,到距今1200年时已覆盖波利尼西亚全境。

帕劳群岛是太平洋最西侧的群岛,位于菲律宾南部以东600公里,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600公里,最大的岛屿巴布尔道岛(Babelthuab)的面积为331平方千米。

该地区在考古学上可分为三个时期,包括早期拓荒时期(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600年)、土台时期(公元前200年-公元1200年)和石头村时期(公元1200年-1800年)。土台时期出现定居的农业村落,人口开始增长,但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模式为刀耕火种。石头村时期村落中开始出现石结构房屋,有石铺的道路,以高产的池塘灌溉农业为生。

二、基于太平洋岛屿社会发展道路的模型

以往研究者提出许多关于太平洋岛屿社会多样性的理论,来归纳与解释该地区社会发展的模式。蔡老师基于对不同太平洋岛屿社会的观察,提出了一个假设模型:在面积大、生产力高、灌溉资源丰富的岛屿,社会精英会通过控制生产力高的土地来积累财富,为了创造剩余价值,家户会扩大农业土地的面积,因此他们往往选择分散居住,这样的散居限制了日常的生产流通。相较之下,在面积小、农业资源少的岛屿,居民倾向于沿海岸线居住,这有利于日常生活的互助,生计资源的多样化和集中居住,使得家户专攻特定的自然资源,因而鼓励生产分工,以提高经济效率。简而言之就是:在太平洋岛屿社会中,当生产力高的时候,人们倾向于通过增加农业产量来应对人口的增长,因此选择松散居住于农业土地附近,但这样的居住方式导致生产分工程度较弱,社会的不平等主要基于对土地的控制。当生产力较低的时候,人们倾向于通过多样化的生计资源应对人口增长,因而鼓励他们紧凑居住,这有利于日常生活的经济交流。蔡老师通过对帕劳早期复杂社会的研究来验证上述模型是否成立及其背后的原因。

三、帕劳的人口数量、聚落分布与农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蔡老师的研究中利用帕劳文化局的文物普查资料、国际考古研究中心(IARII)的帕劳公路考古计划研究报告以及美国林业局的土壤调查报告等数据,使用一系列统计学方法,对该地区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1)人口数量估算:通过房屋数量推算房屋居住面积,以此估算不同时期的人口数量,最终得出结果:土台时期的人口数量大约为17910-20895人,到石头村时期增加到大约53712-62664人。

(2)聚落分布模式:使用密度面模型分析两个时期聚落的分布,发现虽然在石头村时期人口明显增长,但未出现布局紧凑的城镇,而是以分散的农庄为主。

使用反距离加权的平滑系数观察区域政体的分布,发现在土台时期,每一区域政体的规模有限,人口大约为200-1900人,到了石头村时期,区域政体规模增大,人口大约为1000-7000人,个别可达16000人(该聚落人口众多是由于其位于港口,区位优势明显)。

综合以上的变化可知,帕劳群岛在人口增长的情况下,保持了分散的聚落分布模式。蔡老师认为,帕劳的农业资源没有明显优势,在土台时期开始的农业密集化过程中,刀耕火种可能导致对环境的破坏,此时社会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发展池塘灌溉农业,这种转变也可能促进了生产分工在分散的聚落中发展,这与先前提出的模型相符合。

为了探索从土台时期到石头村时期社会转变的机制,蔡老师对两个时期的人口分布模式与农业生产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她先对帕劳岛屿土地的生产力进行了计算,随后将人口密度与农业生产力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石头村时期的人们倾向于选择居住在生产力较高的土地旁边,而更早的土台时期的人们,似乎出于对特定的防御需求,往往会选择居住在山顶与陡坡,以组成防御网络,保护土地的安全。蔡老师提出,两个时期存在两种人地关系,土台时期的人们追求种植周期的密集化,热衷于拥有更大的土地面积,邻舍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而到了石头村时期,人们则倾向于景观资本的密集化,注重提高单位土地的产量,强调邻舍间的经济合作。

四、帕劳的家户关系与社区结构

为了探索两种人地关系形成的原因,蔡老师从家户关系与社区结构的层面着手进行了分析。首先她对不同家户内的石器组合进行了多维标度分析,发现在土台时期的家户之间差异较小,不同家户中使用的石制品组合较为接近,而在石头村时期,家户的差异变大,出现了主要使用重型工具的家户和主要使用轻型工具的家户。

通过对家户空间分布模式的分析,发现在石头村时期出现了生产分工。通过对陶器组合的多维标度分析,她发现在石头村时期,一些家户中拥有高质量的陶容器,并且与其他家户有明显的差异,这代表这些家户具有独特的社会地位,但这种社会地位并没有让这些家户在经济上取得明显的优势。

由此,蔡老师认为,帕劳的生产分化和经济依赖性为所有人提供了利益,而没有造成社会的分裂,在这里,经济合作是地方性的,以自下而上的方式组织起来,而领导者的角色是通过组织社交聚会来粘合松散的社区结构,以此协调公共设施的建造与维护活动,并调节社区矛盾。

五、总结

在帕劳土台时期和石头村时期,聚落模式都很分散,表明农业在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该地区环境资源有限,人们很难通过控制农业资源来积累财富,因此农业生产力不能很好地解释人口分布的特点。在土台时期,保护农田的政治联盟的地位相当重要,而到了石头村时期,由于水土流失和人口增加,池塘灌溉农业成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人群便移居到易灌溉的低地,并开始改造当地景观以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在这一时期分散的农庄中,家户之间也出现了生产分工,劳工组织的规模虽小,但可互惠互利。此时,组织各地开展经济协作的能力变得更加重要,社区领袖不控制生产,也不依靠自身地位获取物质财富,其主要职能是举办社交活动与仪式、缓解人际冲突、做出公共决策并开展公共项目,这种特性在现代的帕劳社区中也可观察到。

讲座的最后,蔡彦博士和多位师生就池塘灌溉农业的性质、考古学上家户的界定、帕劳社会形态的形成机制及雅普岛从帕劳获取原料制作巨型钱币等问题展开讨论,主持人马欢欢老师代表全体参会师生对蔡老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


【作者:云晓旭 审核:马欢欢  责任编辑:孙士美】

上一条:讲座回顾丨Wiebke Kirleis:特里皮里亚超大遗址环境考古研究 下一条:讲座回顾丨陈相龙:仪式性用牲的饲养方式研究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