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丨沈辰:博物馆与藏品:一对青铜编钟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1日 21:11    作者:    点击:[]

12月17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56期)系列讲座邀请到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沈辰研究员,为师生带来题为“博物馆与藏品:一对青铜编钟的前世今生”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方辉教授主持。讲座以骉羌钟的历史梳理与故事讲述为例,进一步探讨博物馆藏品本身及其能动性等问题。其涉及如下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博物馆的藏品?那些藏品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藏品在博物馆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在讲座的开始,沈辰老师首先介绍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M)。作为加拿大最大的文化与历史博物馆,其藏品数量十分庞大与丰富,特别是其中的中国藏品数量位居北美第一,世界第二。随后,讲座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博物馆的继续收藏——将社会创造转化为博物馆藏品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到三个案例:第一,展览——Unmasking the Pandemic: From Personal Protection to Personal Expression:在新冠疫情背景下,ROM展示了来自23个国家的四十余位艺术家(包括15名加拿大原住民艺术家)的作品。为帮助社会公众消除对于口罩的恐惧与偏见,博物馆有责任表述并探讨关于口罩的使用与艺术等议题。第二,展品——Tightrope: In Boxes for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埃塞俄比亚艺术家将收集来的废弃的电脑部件进行艺术创作,来表达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旨在让环境与生态变化的发展引起人们的重视。第三,展品——Kunti(aka Blue Lady):艺术品来源于一位女性的故事:她住在印度的一个偏远村庄,作为一位受过教育的女性,威胁到当地的父权秩序,因此被指控为女巫。创作者通过将传统和现代主义风格与社会正义的主题相结合,艺术家挑战了社会和艺术中的主导叙事。

二、关于博物馆“藏品”一词的再思考

英文中的很多词语都可被用来指代“博物馆藏品”。但沈辰老师认为“objects”是一个相对于较为中性与泛化的词,可以指代古代的、现代的、艺术的、考古的等物。但“藏品”一词不能反映21世纪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因为博物馆为大众进行收集与保护的艺术品并非用于“藏”,而是用于公众交流与认知。所以对于博物馆而言,“藏品”一词的使用似乎有些过时。但是否有更好的词语来代替它,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沈辰老师在此基础上提到,对于藏品本身而言,除了传统学术研究中对其年代、用途与历史等信息的关注外,我们可以将其作为讨论前世今生的媒介。同时,文物自身的历史信息只是其过去的一部分,与文物相关的、持续地研究与探讨都是文物完整叙事的一部分。此外,沈辰老师还提到当前西方学界有关器物的能动性(ObjectAgency)的探讨,这些思考都能在接下来的编钟的故事中有所体现。

三、骉羌钟的前世今生——编钟的故事

随后,沈辰老师正式进入到案例讨论中,主要从骉羌钟的流失海外经历、出土地、释文与年代、现实意义等六个方面展开分析。

1、什么是骉羌钟?

这是战国早期一套共十四件编钟,每件编钟都刻有一段61字铭文。由铭文可知,其铸造年代为东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器主为晋国韩君的家臣,名为“骉羌”。骉羌跟随其君主作为先锋,先后征伐秦国和齐国,攻城略池,最终还攻入长城,大胜而归。得到韩君的嘉赏、晋公的表彰和周天子的勉励,特制成此套编钟,以资纪念,光宗耀祖。因此被学界定名为骉氏之钟,有时也称为骉羌钟。

铭文中的时间、地名、国名与人名值得特别关注。经研究,它是青铜铭文中唯一提到“长城”的铭文。并且,“三晋伐齐”事件未在正统史料中有完整系统记载,而这套编钟及其铭文作为重要史实证实了史书记载的“三晋伐齐”事件。

2、骉羌钟流失海外的经历

ROM馆藏的两件编钟应为1931年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从开封群古斋的主人蔺石庵处购买。另外十二件被上海善斋的刘体智买下,经由日本古董商浅野梅吉在1936年卖给日本住友家族,并入藏泉屋博物馆。

3、骉羌钟出土地之谜

为满足怀履光的需求,投其所好,蔺石庵告诉怀履光骉羌钟是出土于金村大墓。怀履光在其亲笔信中也十分坚信这一点。但根据刘体智的记载以及相关学者的研究可知,骉羌钟并非出土于金村大墓。

因此,沈辰老师认为,一方面,从文物年代、组合和铭文等方面来看,骉羌钟与金村大墓出土文物并无关系;另一方面,根据史实、文物序列及相关性的研究,骉羌的家族墓地应从以下三个地点中进行寻找:前404年之前,晋国韩君及其宗族的封地——宜阳(今宜阳韩城镇);前403年后,新都阳翟(今洛阳东禹县);前375年,迁都新郑。

4、骉羌钟释文/年代之争

1931年一次学者们的聚会引起了学界对骉羌钟铭文的广泛讨论。1982年,孙稚雏先生的《古文字研究》一书中对这些讨论进行了综述。同时,众多学者也对骉羌钟的年代进行了广泛探讨。ROM图录与展览中使用的年代也为众多学者认为的公元前550年。

但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先生是正确得出骉羌钟正确年代的学者。他对铭文做了仔细研究,认为其年代应该在公元前404年左右。几十年后,这个结论已被学界广泛认同。

5、公元前404年发生了什么事情?

关于年代的研究引发了我们思考公元前404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但史料中记载的三晋伐齐唯独缺少了韩将骉羌。同时,铭文中在提及同一年三晋联军征伐秦与齐的同时,还提到了“楚京”,这是否意味着三晋联军在三线作战。以及为什么在多年战争中唯独公元前404年战争后,军队将领被封侯?直到2008年《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的《系年》章出现,才给出答案。

从竹简记载的内容可知,公元前407年晋烈公在名为“任”的地方召开诸侯大会,讨论伐齐一事。在韩、赵、魏、越四国联军的夹击下,齐国要求和谈。于是,三晋与齐国会盟,约定“毋修长城,毋伐廪丘”。但公元前404年,楚国不断北进,三晋联军伐楚。楚国向秦国请援,三晋与秦军交战。同时,齐国内乱,撕毁盟约,骉羌率领部队直奔平阴,直捣齐长城。骉羌钟也是现知的已发表的金文中,最早也是唯一记载长城历史的实证。因此,基于史料与铭文的补充,这段历史得到更为完整地呈现。

6、认识骉羌钟的现实意义

在讲座的最后,沈辰老师对上述内容进行了总结。同时,回到讲座初始的相关思考——关于器物的能动性的讨论。从过去到现在,器物的生命并不止步于被重新发现及在博物馆中被收藏与展示。无论它是否在博物馆中,它所引起的学术界的研究、大众的兴趣等都是由器物自身带来的。总之,透过骉羌钟的前世今生这一案例的讲述,沈辰老师关于器物能动性的解读对于博物馆的研究与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讲座结束后,方辉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方老师认为沈辰老师的研究兼顾了博物馆、古文字与古国史研究等多个方面,既将骉羌钟入藏前的历史、流传经过、相关材料与学者研究等内容进行串联与解读,又延伸出关于器物能动性的思考。同时,方老师指出,除了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外,骉羌钟也在山东文化标志的选取、“齐长城”列入世遗名录等事件中彰显着独具特色的当代价值。因而,博物馆从业人员也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挖掘与发挥藏品的当代价值。当然,诸如器物铭文中的“秦”是指当时西边的“秦”或是鲁西地区的“秦”、铭文中“武侄寺力”如何解读等争议性与细节性问题也待探索与解决。最后,方老师对此次讲座内容的专业性与启发性给予了高度肯定与赞赏,并代表全体参会师生对沈辰老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

相关参考文献:

[1]沈辰,商阳子.试论“物”的能动性及其在博物馆藏品研究中的应用[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年第5期。

[2]沈辰.传说与实证:青铜古钟背后的史卷拂尘[J].美成在久,2017年第4期。

[3]沈辰.金村传说:怀履光与洛阳文物之谜[J].美成在久,2017年第3期。

【作者:窦若琪审核:沈辰责任编辑:孙士美】

上一条:讲座回顾丨张先堂:中国古代佛教三宝供养与“经像瘗埋”——兼谈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封闭原因 下一条:讲座回顾丨Wiebke Kirleis:特里皮里亚超大遗址环境考古研究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