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丨金正耀:物情往来——世界史视域下的青铜时代物质交换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07日 14:40    作者:    点击:[]

2023年4月3日上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60期)学术讲座之“物情往来:世界史视域下的青铜时代物质交换比较研究 ”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金正耀教授主讲,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王全玉教授主持。

讲座围绕着金属资源考古的两大主题——流通和产地问题,对地中海和中国青铜时代金属资源考古的学术史进行了整体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在流通和产地研究上的异同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地中海地区与中国青铜时代金属资源流通研究比较

地中海地区在地域上包括南欧、西亚、非洲,其青铜时代可分为早(3200-2000 B.C.)、中(2000-1650/1550B.C.)、晚(1650/1550- 1050B.C.)三期。地中海地区岛屿星罗棋布,通过船只串联成贸易网络,这些船只的图像出现于石砌城墙、岩画中。金属实物资料的考古发现主要来自水下沉船,包括土耳其安塔利亚附近的乌鲁布伦沉船(公元前14世纪)、盖利多尼亚沉船(公元前13-12世纪)、新发现沉船(公元前16-15世纪)和以色列海法附近的沉船等。沉船运载了大量金属锭,种类包括了铜锭、锡锭、铅锭,其中铜锭最多、锡锭次之、铅锭最少,在形状上主要是牛皮形和面包形,为地中海地区金属资源流通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牛皮形锭不仅实物遗存广泛发现于地中海地区,其图像甚至出现在北至瑞典的岩画中,这些岩画中的牛皮形锭刻画写实,与实物形制基本一致。此外,牛皮形锭还见于埃及壁画中,这些牛皮形锭可能与橄榄油等其他物品一起运抵埃及。文字方面,埃及阿玛尔纳发现大量的泥板文献(1385-1355 B.C.),这些文献是法老与西亚各国国王的往来书信,包含了 “礼物”形式的交换记录。这些信息为研究环地中海区域金属资源是以何种形式和目的流通的提供了研究依据。

尽管已有研究业已表明,金属资源的贸易网络在青铜时代早中期已经形成,但阿玛尔纳文书和乌鲁布伦的沉船证据表明,青铜时代晚期可能共存着不同的交换系统,阿玛尔纳文书记录的众多参与者和乌鲁布伦沉船的多来源物质遗存反映了交换的复杂性。因此,进一步的有关贸易和交换模式的深入讨论仍存在挑战。

在中国,考古发现主要来自陆地,殷墟发现的战车暗示金属资源的陆地运输存在依赖车来完成的可能性,但缺乏完整的证据链。此外,不仅金属锭实物发现较少,也未见相关的图像和文字记录。相较而言,国内金属资源流通的研究仍需更多的材料积累。

二、地中海地区与中国青铜时代金属资源产地研究比较

青铜时代,地中海地区与欧洲的铜、锡资源产地分布范围极广,因此,地中海的广泛区域可能都参与了金属资源的交换。讲座以王全玉教授英国英格兰西南部的海底沉船研究为例,说明该沉船上铜、锡、铅金属的矿石来源。乌鲁布伦沉船上运输的锡锭,三分之一由来自中亚的矿石冶炼而成,剩余则全部由来自土耳其的矿石生产。锡资源的稀缺性,使学者的研究视野扩展至地中海以外更远区域。铜矿资源的开发使塞浦路斯成为青铜时代晚期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多种多样的科技分析工作,为金属资源产地的推测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证据,但大量的来自不同文明的陶器和奢侈品的发现表明该地区文明情况的复杂,这给解答当地金属资源的掌控者是谁等问题带来较大挑战。

在中国,金属资源流通具有向心性,金属锭方面的考古发现主要来自殷墟,殷墟刘家庄北地铅锭贮藏坑发现大量铅锭,铜锭的发现较少,锡锭目前尚未发现。研究表明江西瑞昌铜岭的铜资源可能流通到了郑州商城,山西西吴壁冶铜遗址也可能为郑州和安阳的青铜作坊供应铜料,但具体的矿山地点有待进一步寻找。铅料来源,尤其是高放射性成因铅铜器的铅料来源,存在多种推测,但随着研究的深入,铅料来源的具体地区也逐渐明晰。对于锡料来源的讨论,由于缺乏锡锭的考古发现,一直无法深入。

三、比较的意义

比较、互鉴可为重要课题的研究开展带来启发性思考。从比较结果看,中国青铜时代金属资源考古的任务仍为艰巨,由于材料的缺乏,未来一段时期科技考古应该有更多担当,争取在产地研究和流通路径的探索上有所突破。

四、铅同位素考古学术史回顾及相关问题讨论

铅同位素分析方法无论中外都曾被质疑,新近有论文指出,英国1990年代的这些质疑可能掺杂了学术政治(academic politics)因素。争议的内容包括矿山数据的重叠、金属资源的混合与旧器重熔,以及分馏效应等,其中数据重叠可以借助多种方法进行解决,而旧器重熔并非金属生产的主要形式,质疑最强烈的分馏效应被实验证明并不存在,崔剑锋、吴小红二位的模拟实验值得称道。

此外,金正耀教授还对高放射成因铅非洲说、同一地区和同一矿山的区别、矿石中铅与铜的共生、金属资源的单向与双向流动、铅元素含量界定青铜器中铅是否为人为添加等问题进行了说明。

中国青铜时代金属资源考古研究需要科学评估各种科技方法,总结经验教训,以开放心态拥抱新方法和新技术。此外,如何确定中国青铜时代金属资源考古的关键性课题,也应该重视。

讲座最后,金正耀教授同参讲师生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互动。


【作者:李程浩   审核:高军、金正耀   编辑:徐文亚】

上一条:讲座回顾丨焦天龙:经济考古与中国东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经济形态 下一条:讲座回顾丨 Louise Martin: 约旦沙漠新石器时代畜牧业的开端——动物考古的视角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