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山东大学举办第三届植物考古工作坊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11日 17:02    作者:    点击:[]

5月21日至23日,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山东大学第三届植物考古工作坊在青岛校区举办。本次植物考古工作坊聚焦植硅体研究,主题活动包括理论指导、实验室教学与座谈交流三项内容。

在理论指导方面,此次工作坊共开展了三场学术报告,邀请了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副研究馆员邱振威老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葛勇老师,报告由靳桂云教授主持。

邱振威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植硅体分析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邱老师首先从植硅体的形成过程、特点、在遗址中的采样与分析方法以及考古工具的利用分析等多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其次,进一步就植硅体分析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多项应用案例及其前景展开,包括上山文化水稻驯化的植硅体研究、江苏韩井遗址揭露的8000多年前淮河流域的水稻栽培与驯化、河北康保兴隆遗址冲沟中的文化遗迹的发掘与解读等。

葛勇老师作两场关于植硅体分析的报告。一场以《植硅体分析的基本原理与形态分类》为主题,详细介绍了植硅体研究历史、性质、形成过程和特性及研究案例,着重强调了要多关注现代植物的植硅体分析,才能为植硅体方法在考古学里的应用拓展思路。另一场以《禾本科植物小穗、木本植物枝叶植硅体形态与分类》为主题,更多涉及到现代植物的植硅体形态与分类。报告首先从禾本科植硅体形态学展开,包括禾本科、黍亚科、早熟禾亚科、芦竹亚科等植物的形态特征和分类;其次是关于木本植物的植硅体介绍,包括木本植物的产量、表皮细胞、沉积物等方面的内容。

在实验室教学方面,葛勇老师首先为同学们示范了制作现代植物植硅体样片的方法全流程。然后对植硅体鉴定方面进行现场指导和答疑。同学们分别介绍了遗址年代和样品来源情况,在葛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认识了多种类型植硅体的形态。最后,葛老师针对大家在植硅体学习与应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并结合相关发现讨论了埋藏、形成过程对植硅体保存状况的影响。

在师生交流方面,此次工作坊还开展了植硅体研究的座谈会,由陈雪香教授主持。座谈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葛勇、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赵珍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的张璐等老师。会上,同学们根据植硅体研究相关文献阅读、实验与观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提问并发言,葛老师悉心指导并分享了植硅体研究与分析相关知识。

此次植物考古工作坊,从理论、方法两个角度对学员进行了植物微体遗存(植硅体为主)的系统培训,将进一步增强植物考古领域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工作坊还邀请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多位学者参与学术交流,讨论了植硅体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潜力和植硅体分析数据阐释可靠性等相关问题。


【作者: 文/刘旭 向瑾 图/蔡昊鸿   审核:陈雪香   编辑:徐文亚】

上一条:古骨新知:首届山东大学人类骨骼考古学术沙龙纪要 下一条:讲座回顾 | 贾伟明:民族考古学的理论与实践——以欧亚大陆史前游牧考古学研究为背景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