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丨Rowan Flad:中国内陆青铜时代的大象——从物质文化看大型动物/人类关系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01日 10:28    作者:    点击:[]

6月27日上午,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教授Rowan Flad受邀为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师生带来题为《中国内陆青铜时代的大象——从物质文化看大型动物/人类关系》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常务副院长郎剑锋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Flad教授提出本次讲座并非系统梳理中国与大象相关的考古材料,而是从人类与大象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人类与大象之间存在十种关系,这些关系具体体现在物质文化中,并构成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可以用来分析人与动物关系的理论框架。同时教授指出该框架的构建仍在进行中,本次讲座旨在分享初步构想并非常欢迎大家的反馈。

教授对大象的研究兴趣源于幼时的家庭背景与在四川盆地的考古工作经历,尤其是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发现。随后教授对三星堆遗址发现的象牙情况进行详细介绍。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是20世纪以来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遗址发现了规模空前的象牙。1986年发现的两个祭祀坑出土比较完整的象牙共84件,2020年以来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K3-K8)共出土758根象牙。截至目前,三星堆遗址出土象牙总数超过900根。随后教授指出这种发现大量象牙的情况在四川盆地并不是三星堆独有的现象,成都平原的金沙遗址也发现大量象牙。在金沙遗址的祭祀区,发现至少62根完整的象牙共计210件象牙制品。从四川盆地的情况来看,教授提出一个基本的问题,这些大象是否来自广泛地区?对于如何考虑该问题,教授介绍了他于2012年提出的两个观点:(1)鉴于亚洲象仅雄性有象牙且往往独居,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发现的数量庞大的象牙表明象牙可能通过人类狩猎大象收集,并通过地理上广阔的贡品网络连通成都平原内外,但值得注意的是最新的锶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象牙至少有一部分并非来自广泛地区;(2)由于象牙的完整程度不同,三星堆和金沙遗址象牙的价值及使用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随后教授对四川盆地以外大象的情况进行介绍。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也发现了大象遗骸,与三星堆遗址不同的是,殷墟发现的大象骨骼还伴有其它遗物,如铃铛和人骨。长江中游地区也有相关考古证据,早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湖北襄阳凤凰咀和石首走马岭遗址都发现了大象遗骸。

在介绍完与大象遗骸有关的考古发现之后,教授提出有另外一种物质文化代表大象的存在,即青铜器。在长江中游地区,从公元前2000年开始就已经有描绘有大象形象的青铜器;北方地区也发现大量绘有大象形象的青铜器。这两个区域的共同特点是,青铜器上描绘的大象形象比较真实。相比之下,四川盆地三星堆遗址发现的青铜器则不同。尽管遗址发现的青铜器上有非常写实的动物形象,如鸟、鱼、虎等,但却从未发现明确写实的大象形象。但教授认为遗址发现的诸多“神兽”形象的青铜器具有大象的特征,包括大耳、长鼻、蹄状足、颅骨孔、獠牙等元素,这种创造体现了对大象特征的抽象化,似乎是工匠们听到他人对大象描述后的再创作。总体而言,教授认为这些青铜器与三星堆复杂的宇宙观有关,大象在遗址所信仰的世界观体系下同样强大且意义非凡,因此青铜器上刻画有大象的重要特征。

最后,教授从象牙原材料的珍稀和重要性上出发,以妇好墓发现的象牙杯和发簪为例,提出动物器官能够体现人与动物某些根深蒂固的关系,并再次回到讲座伊始提出的主要观点,教授认为人与象以及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存在尽管有所重叠但不同的十种关系,这些关系以不同的方式物质化:(1)食物来源,(2)驮兽/运输/战争,(3)原料来源,(4)有价值的对象,(5)交换礼物,(6)仪式/祭祀媒介,(7)娱乐,(8)符号,(9)自然的一部分,(10)社区成员。

讲座的最后,Flad教授认真回答了参与讲座的各位师生的疑问,就三星堆遗址的大象来源、大象种属的鉴定、如何认识非人类动物的物质化以及如何探讨人与动物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作者:王媛媛 审核:董豫】

下一条:山东大学动物考古学术沙龙举行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