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丨Thijs van Kolfschoten:德国西宁根遗址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猎熊与剥皮行为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22日 19:00    作者:    点击:[]

2023年4月14日上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64期)系列讲座邀请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莱顿大学荣休教授Thijs van Kolfschoten主讲了题为“德国西宁根遗址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猎熊与剥皮行为(LowerPalaeolithic bear hunting and skinning at SchÖningen(Germany))”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占扬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西宁根遗址的多年发掘情况和主要考古发现。第二部分则着重对该遗址的人类猎熊剥皮行为的研究新进展进行介绍。

一、西宁根遗址的发掘情况和主要考古发现

图 1 :西宁根遗址的地理位置

西宁根遗址位于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州,坐落于哈茨山脉(HarzMts.)和西北欧平原之间的山前地带。西宁根遗址的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40~30万年前,出土了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以及大量人工制品。

Thijs首先对西宁根遗址13II-4出土的人工木制品进行介绍,包括木制投掷器(Throwing stick)和木矛(Wooden spears)。此外,还发现了有火烧痕迹的木棍(Burned stick)。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在遗址内分布广泛。

图2:西宁根遗址出土的木制投掷器

13II-4出土2万多件大型哺乳动物骨骼,并保留了很多原地埋藏的信息。Thijs团队根据动物骨骼上人工痕迹及分布位置,认为西宁根遗址人类对动物的利用过程为剥皮(Skinning)、肢解(Disarticulation)、骨肉分离(Defleshing)、获取骨髓(Marrow extraction)和制作骨器(Tool production)。其中,Thijs教授讲到西宁根遗址出土了100多件骨器。经过微痕和化学分析可知,这些骨器(Percussor)被用于加工修整石器。Thijs团队还通过实验考古,推测西宁根人类会利用马科动物的掌跖骨做骨锤(Bonehammer)砸击其他骨骼脆弱部位获取骨髓。

图 3:反映人类利用方式的痕迹分布

(其中,红色为剥皮留下痕迹的骨骼位置,绿色为肢解留下痕迹的骨骼部位)

二、西宁根遗址研究新进展

讲座的第二部分,Thijs教授分享了西宁根遗址人类猎熊和剥皮行为的最新研究。证据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熊的跖骨和指节骨上的切割痕,与人类的剥皮行为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熊的死亡年龄分析显示遗址中的熊多为壮年(Prime-adult)个体,这可能与人类的选择行为有关,处于壮年的熊的皮毛和肉质都是最佳的。熊死后一小时内,其皮毛就开始脱落,想要获得优质熊皮,很大可能是人类事先即有较为成熟的狩猎策略。

图4:猎熊后剥皮的民族学材料

此外,Thijs和他的团队使用了植物和动物等多重证据对西宁根的古环境进行重建,证明该遗址在更新世中期其环境存在由暖转冷的历时性变化。

图5:西宁根遗址间冰期的环境复原

在讲座最后,Thijs教授提到西宁根遗址还在发掘中,相关研究也在进行。提问环节中,Thijs教授与线上线下的师生对人类狩猎策略、遗址形成过程、遗址性质及古人饮食结构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李占扬教授总结了讲座的主要内容,并代表全体师生向Thijs van Kolfschoten教授致以衷心的感谢与热烈的掌声。

Thijs van Kolfschoten,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荣休教授,国际第四纪科学联合会主席,曾任国际第四纪研究联盟期刊《Quaternary International》主编,著名的哺乳动物古生态学、古生态学以及第四纪生物地层学专家。近年来,与李占扬教授团队合作开展河南灵井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联合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取得丰硕成果。

【作者:安竹谊、雷仪菲     审核:王华     编辑:徐文亚】

上一条:讲座回顾丨刘歆益:驯化历程中的文化多元主义:欧亚大陆东部的长时段视角 下一条:讲座回顾丨焦天龙:“青铜化”与中国东南青铜时代的文化格局

关闭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滨海路72号   邮编:266237   电话:0532-58631756   邮箱:whyc@sdu.edu.cn   [网站管理]